top of page

品牌抢着变「绿」背后的玄机

  • Writer: 小O
    小O
  • Oct 16, 2023
  • 8 min read

Updated: Oct 17, 2023



某天,河南的郑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,说他在饿了么过去一年消费的13799元全部免单。听着像个诈骗电话,但确实是真的,理由是,郑先生的300多次点单,一次都没要餐具。这是饿了么对用户绿色消费行为的一次奖赏。

绿色消费,也就是可持续消费,它的一个核心关键词,就是环保。像外卖点单时,选择无需餐具,就会看到“助力环保,减碳xxg”这样的标语。

在我们高举环保大旗的今天,不只是饿了么这样的城市生活平台支援环保,各行各业也早已嗅到其中商机,纷纷走上了一条“绿”色大道。


品牌们进行“绿色”武装

品牌倡导环保,进行绿色包装,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
以可口可乐为例来说。

2019年,可口可乐宣布将雪碧的绿瓶逐步换成透明瓶。此举就是出于环保的考量。绿瓶中含有无法循环利用的绿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(PET)。相比绿瓶,透明瓶的回收和处理过程,要相对简单快速一些。此后几年,北美、澳大利亚、菲律宾、泰国、韩国等多达40多处国家和地区,绿瓶雪碧成了绝版。自1961年面世以来,有了60多年历史的绿瓶逐步和市场说再见。

同样的透明瓶,还取代了可口可乐旗下怡泉的蓝瓶。

当然,可口可乐在环保上下功夫的,不只是透明瓶的设计。

早在1991年,可口可乐就在进行可循环材料包装的探索。去年6月,它设计了一款可再生收缩瓶标,可减少30%原生塑料的使用,旗下的可口可乐、雪碧、美汁源、怡泉等10来款产品采用。

它还设计了一款铰链式瓶盖的塑料瓶。以往,瓶盖和瓶身分离,造成不少回收难题,这种设计就有效提高了瓶盖的回收率。

2018年时,可口可乐提出“天下无废”的可持续发展口号,并就此在外包装上进行了一系列环保优化举措。很大一个原因,是可口可乐连续5年被评为世界头号塑料污染企业。

作为“塑料污染大王”,可口可乐这种优化外包装传递环保理念的方式,是常见的品牌绿色武装手段。

采取这种手段的企业或品牌数不胜数。如康师傅推出了一款无标签冰红茶,减少塑料包装用料,主打低碳概念;安慕希推出了环保减墨新包装,还在包装上印有“保护自然,关注生态”大字样;金典推出了一款纯白的瓶身设计,大大减少了油墨量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两类常见的绿色武装路线。

一类是成分党。指优化产品成分,将产品打上天然、绿色等标签。

如快时尚品牌H&M,为了打上可持续的标签,部分产品采用可持续材料制成。一些美妆产品也纷纷采用绿色纯天然的植物成分,并以此为营销点。

另一类是公益派。指品牌进行各种环保公益,为自身武装上绿色标签。如啤酒品牌科罗娜发起“重塑渔路计划”,组织数百名渔民出海,打捞海洋塑料垃圾;耐克在支付宝上线“旧鞋新生”小程序,鼓励用户换旧鞋,获取低碳能量。

又或是方太的《地球情书》、美的的《盗梦空间》这类公益视频,都是不少品牌变“绿”的一种方式。

这年头,品牌遑论大小,在发展中,从产品到包装、营销,或多或少都与绿色沾点边。


品牌为何非得沾点绿

可以看到,这些向绿的品牌,并非纯绿企业,大部分在产品生产到流通过程中都制造了难以被地球消耗的垃圾。品牌越大,制造的垃圾体量也相对更大,如可口可乐。

这些品牌之所以纷纷“从良”,很大一部分原因,是绿色消费的兴起。

绿色消费这一概念,于1963年由国际消费者联盟提出,指出消费者应该有环保义务。当时,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,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,引发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。

1991年、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《可持续消费政策因素》报告,进一步丰富了绿色消费的内涵。报告中,指出可持续消费应当为产品满足人类需求时,最大限度控制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,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,避免危及后代。

而我国,在2016年也对绿色消费进行了定义,并在此后多年,不断完善、丰富其内涵。

概念落定,消费者的意识也在跟进。据《2022低碳社会洞察报告》,年轻一代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,在环保支付方面表现出突出意愿,尤其是00后群体环保意识更为强烈。Instagram发布的《2022年趋势报告》显示,近25%的人在二手时尚网站上购物,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,约24%的年轻人计划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的东西,将旧物循环利用,这群人也被称为“循环青年”。中信银行发布的《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》显示,高达95%的受访者认为应积极拥抱低碳生活。

当环保一而再、再而三成为全球热门议题时,年轻人自然对绿色品牌更有认同感。当然,认同感不等于购买力,但却足够催生购买力。

据《2022双碳目标下的中国青年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》的调研数据显示,约有56.5%的青年群体从未购买或使用过与可持续理念相关的鞋服箱包类产品,55.8%的青年群体从未购买或使用过与可持续理念相关的化妆品,但约有69.7%的青年群体希望企业能推出更充满时尚感和创意性的可持续产品。VOGUE Business 发布《解码中国Z世代的可持续消费观》白皮书中也显示,高达54%的Z世代倾向于选购更可持续的产品。

可见,品牌武装绿色,是寻求市场的一种路径。

除了消费者的推动,政府政策的约束和鼓励,也是推使一些品牌向绿的原因。

我国就出台了多项政策,来促进绿色消费。如去年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》,提出要全面推动吃、穿、住、行、用、游等各领域消费绿色转型,使得到2025年绿色消费深入人心。就此,国家出台了多项具体举措,如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信贷,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。

国外的政策也诸多。日本于2002年制定出《绿色采购法》影响较大,该法律要求政府、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进行保护环境的采购活动。英国在1996年开征了垃圾场税,作为一种激励去减少被填埋废物的数量。美国为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提供高达上千亿美元的补贴。

因此种种,伴随绿色消费的出现和崛起,品牌绿色行动在政策和需求双驱动下也逐步扩散,并在企业内部扩大化。


消费者买单否?

绿色消费的议题,至今已有60年历史。但它以前不是衣食住行消费品的卖点。而今,品牌向绿行动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营销发展手段,甚至是重要手段,这就不得不考虑其为品牌的赋能值。

前面提到,年轻人积极拥抱低碳生活,对绿色消费倾向积极。因而,品牌向绿行动,从品牌自身发展层面来看,主要可期想达到的效果有三层。

第一层是帮助品牌破圈。

有了广泛知名度的品牌,如可口可乐、肯德基等,已经无多少圈可破,其存在的是立圈问题。因而,对于这些品牌,绿色营销通常是新产品的破圈。

如肯德基曾在2021年推出一款早餐燕麦饮,就主打零碳营销。为此,肯德基推出了一系列的“自然‘侦碳’ 向零出发”活动,用户登录肯德基会员后,可以通过自助点餐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、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获得“碳豆”奖励,“碳豆”可获得早餐燕麦饮的优惠福利。这次活动上线2周,就有超过1770万会员参与打卡减碳行为,打卡次数超过6000万次,扩大了早餐燕麦饮这款新产品的知名度。

对于一些圈众相对较小或是新的品牌,则可通过绿色营销出圈。在第二十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,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的“Recover E”项目就是个典型的绿色营销出圈案例。Recover E通体以格拉斯哥当地小学生收集的100公斤塑料垃圾为原材料,经英国知名装置艺术工作室耗时700小时纯手工打造而成,成为红极一时的“网红车”。

品牌向绿可达到的第二层效果,是提高认同感。

都说能力越强,责任越大。品牌的营销动向不仅是创意的展现,更是品牌价值观、责任担当的具体表现。公众对于输出正向价值观、勇担社会责任的品牌,会更热切几分。鸿星尔克河南水灾捐赠5000万,白象积极雇佣残疾员工一夜爆火,都让人看到了有责任感的品牌能获得广泛的认同感。

而环保问题,则是近些年及未来将一直关切的问题。变绿是品牌获得认同感、建立深度信任可围绕的长久课题。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、腾讯的公益游戏“碳碳岛”都是通过持久的娱乐式变绿手段,将品牌注重环保的价值观深入根植于用户心中。

不管是品牌破圈,还是提高认同感,其根本目的,都是为达到第三层效果——转化成消费力。

消费者认识品牌、认可品牌,但会愿意为变绿的品牌买单吗?毕竟,口头肯定和掏钱买单,不是一回事。

先来看一个案例。

美国配饰品牌Dorsal,卖各种手链、T恤、帆布袋、戒指等,产品种类不多,单品少,设计一般,也没多少工艺难度,价格多在20美元左右。整体来看,这样的小品牌非常多,而且有些还更物美价廉,但Dorsal却一路走红,年增长高达571%。

Dorsal的卖点就是它是一个可持续的配饰品牌,店内售卖的都是海洋元素的配饰,每卖出一个产品,他们就会清理一磅海洋垃圾。通过网络视频的营销,Dorsal的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。

Dorsal的成功,说明消费者是愿意为可持续买单的。在绿色消费先行的欧美,这样的买单行为,也极为普遍。

美国零售联合会NRF集合多份报告显示,以可持续营销的商品占美国市场份额17%,贡献所有CPG消费品增长的约1/3,增速为传统商品的3倍。麦肯锡的调研数据也显示,高收入家庭、城市人群与有孩家庭更倾向过购买有可持续声明的产品,并且,这类产品复购率更高。

但不是沾点绿,消费者就愿意买单。《解码中国Z世代的可持续消费观》中指出,用户对可持续品牌的定义更偏向实用主义,54%的受访者认为可持续品牌应确保产品经久耐用。因而,品牌想要通过变绿来收获消费者,还得产品好用。

获取消费力还存在一个问题,那就是绿色产品常会存在一定溢价。有些产品一旦加上“天然”“绿色”“环保”“可持续”“有机”等标签后,价格就会上涨。如果花同样的钱,买绿色品牌,能收获对自我的道德认同感,那自然是锦上添花,但如果要额外多花一点钱,真金白银和道德感就会产生摩擦。

针对可持续品牌的溢价空间,相关调查数据显示,美妆护肤类是消费者相对最愿意支付溢价的品类,39%的人表示愿意在原价基础上支付溢价10%以内,28% 的人表示愿意支付溢价10%-25%。其次是时尚品牌和运动品牌。欧洲民调组织OpinionWay的数据显示,3/4受访者愿为可持续商品支付至少5%溢价。

从数据可见,消费者在买贵上,不是全盘买单,是有行业倾向性和涨价空间的,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品牌走绿色大道后,并没有达到期想的转化效果。

当然,还存在一类情况,品牌并非真正变绿了。


真环保还是假口号?

去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迪埃贝多·弗朗西斯·凯雷说:近些年有人在用“绿色”或“可持续”去宣传一些旧有的形式和风格,只是为了维护品牌。所有东西听起来都变成了绿色的、可持续的,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改变。

凯雷说的话,正是当前很多品牌变绿行为存在的问题:口号喊得响,事做得少。

H&M作为快时尚品牌,“污染力”不可谓不强劲。但其在2013年,就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“旧衣回收计划”,消费者可以在门店提交任何品牌的旧衣服,以换取优惠券,回收所得捐赠给H&M环保基金会。并且,H&M还表示要在2030年前将所有衣服都换成可循环利用的材料。这些本是好事,但不久后,H&M被记者曝光火烧库存60吨衣服。

生产一条牛仔裤,需要消耗3.625升水,而H&M一把火烧为灰烬,还在焚烧过程中,对大气层和周边水源产生了大量有毒污染物。一边打着环保的标签,一边却干着火烧滞销衣物的事情,H&M把自己的脸打得啪啪响。

苹果12不配充电器,声称为了环保,但消费者并没有感觉自己高尚了,反而觉得被摆了一道。苹果也因此被判罚约1.36亿元。

环保不是企业愚弄消费者的借口,变绿也不是品牌保护自身的万能符。既然想要消费者买单,那品牌也得实打实地绿起来,而不只是虚伪包装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